商业化落地提速,开普勒K2大黄蜂已开启量产预售
在WAIC 2025期间,开普勒机器人的展台特别设立了四个演示区,模拟物流分拣、物流搬运、车厂制造、教育科研四个场景,四台K2大黄蜂各司其职,展现蓝领人形机器人的能力。
K2大黄蜂身高175cm、体重75kg、全身有52个自由度,其在直播中大秀技艺,表演热舞、抓盲盒、跟观众们玩儿"你画我猜"互动游戏、在模拟工业场景下高质量地完成分拣工作。
在展会现场,K2大黄蜂进行了分拣盲盒包裹给用户送礼物的小游戏。在抓取过程中,它需要识别不同包裹的颜色、标签等视觉信息,确保抓取的包裹是用户指定的编号。对于这种柔软带包装、表面光滑且容易发生形变的小型软体包裹,传统普通自动化设备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位姿估计,而开普勒 K2大黄蜂所独有的小模型成为了关键的破局技术。
K2大黄蜂执行动作任务一般包括具身感知、具身决策和具身执行三个部分,这对应着人类的大脑与小脑功能。目前,开普勒在 "大脑" 端与国内多家知名的优秀推理逻辑类大模型展开合作,为大脑的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K2大黄蜂的仿生结构中配备了大量摄像头和众多传感器。而 K2大黄蜂的特殊秘密武器 —— 自研的精准感知小模型,能够快速匹配这些能力进行具身决策。
小模型由大模型训练而来,其泛参数信息量相对较少,是开普勒工程师针对不同工作任务,从大模型中特定训练集合而成。将这些小模型应用到机器人身上,能够显著提升工作的成功率和稳定性。目前,K2大黄蜂已经具备了听觉、触觉、力觉、位置感知等多维小模型。当它抓取包裹时,指尖的触觉感知能够实时反馈,放置包裹时,力觉小模型会持续计算所需力度,以确保稳稳抓住包裹。
工业场景的一个普遍需求是搬运,这考验的是人形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凭借滚柱丝杠提供的强大动力,K2大黄蜂双臂协同搬运30kg货物毫不费劲。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用在K2大黄蜂的大腿、小腿、胳膊等位置,发挥着类似人类肌肉的作用。其集成了丝杠、减速器、编码器等部件,采用多线接触的设计,比传统滚珠丝杠承载能力更高、刚性更强,这令K2大黄蜂适用于重载、高速的工况。
工业场景的另一个普遍需求是精准操作,这考验的是人形机器人手部的灵活性和动作精度。开普勒机器人解决方案副总裁宋华介绍,K2大黄蜂拥有一双"巧手大师"灵巧手,双手均配有六维力手腕,单手有11个自由度,单指有25个力触点。腰部和灵巧手采用了一体化的旋转执行器,结合智能算法,定位精度能达到0.01度,可以实现毫米级的精细操作。此外,开普勒 K2大黄蜂的灵巧手还拥有下意识模型。例如,当人类抓取尖锐物体被刺痛时,会本能地更换抓取方式。K2 大黄蜂同样如此,面对包裹位置随机变化、包裹在传送带边缘卡住、包裹中途掉落等复杂情况,均能快速做出切换抓取规划,确保作业持续准确、流畅地推进。
"续航焦虑"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挑战,制约人形机器人的应用。7月27日,一场持续8小时的直播在开普勒机器人的展台上演。从早上 9 点至下午 5 点,开普勒 K2 大黄蜂在展会现场的直播间里,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双足人形机器人 8 小时续航直播挑战,实现了 "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 的长续航能力。相比市面上大部分人形机器人,K2 大黄蜂的这一成绩堪称惊艳,展现出了其强大的续航能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 "天选打工人"。
8小时续航是人形机器人从 "实验室样机" 走向"商用产品"的关键一步,是场景适配、技术平衡与商业理性的综合决策结果。其核心逻辑在于在"能稳定完成工作"和"成本可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也是商用技术应用落地的关键原则。
2025 年被业界称为具身智能的 "商用元年",开普勒 K2大黄蜂也在近日正式开启量产预售,成为市面上第一款正式对外销售的商业行星滚柱丝杠人形机器人。目前,共有双足基础版、双足开发版以及轮式开发版三款型号可供预定,最低价格为 24.8 万起,通过官方商城预定还可享受十倍膨胀福利政策。这一举措标志着开普勒机器人在商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将为具身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新的契机。
开普勒机器人的目标是用蓝领人形机器人提升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启动量产前,K2"大黄蜂"已在多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完成实测,测试场景涉及物流搬运、智能分拣、冲压上料、教育科研、展厅接待等。
随着商业化的深入,开普勒机器人将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的工业标准与消费习惯开发定制化应用解决方案,期待与各个行业的客户共同释放人形机器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