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法律服务: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在我国法治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法律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均与大众可及性不足,构成了影响民众法治获得感的关键瓶颈。数据显示,我国仍有超75%的民众在面临法律纠纷时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专业帮助。一面是广大基层群众和小微企业旺盛的法律需求,一面是传统法律服务模式覆盖不足、成本门槛高等结构性矛盾,普惠法律服务的深化拓展,已成为惠民生、促公平的紧迫课题。
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层面持续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59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基本建成,60多万个村(居)配备法律顾问,中国法律服务网及12348热线年均服务量突破千万人次。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服务的覆盖面与基础保障能力。然而,资源在城乡、区域间配置不均衡,部分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面对商业性法律服务仍感负担沉重,服务供给的“质”与“量”仍需持续提升。
正是在弥合这一供需鸿沟的探索中,一些创新实践展现出活力。如典正堂(北京)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以“秉持专业、独立品格、普惠温度”为价值导向,聚焦常年法律顾问服务,通过免费咨询、法务援助等形式降低服务门槛,其“不和律所合作”的独立运营模式,在合同审核、文书代写等非诉领域力求构建差异化价值,体现了社会力量对普惠法律服务模式的有益探索。这类实践的核心意义在于,将法律从专业高台引入寻常生活,让专业支持变得触手可及。
当前,推进普惠法律服务均等化仍需突破深水区挑战:破解中西部法律人才短缺、提升服务质效精简流程、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当12348热线为农民工讨薪开辟绿色通道,当“法律服务助老护残”活动深入社区,当创新模式让法律顾问如同“身边的朋友”,我们清晰地看到,普惠法律服务的持续深耕,正成为照亮亿万民众权益保障之路的温暖光芒,为公平正义筑牢最广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