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人民文艺的可贵实践

2020-11-27 16:29   来源: 互联网

11月25日,出生于1972年的郭晓作为导演代表在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内电影节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的真正的反贫困故事片"脱贫农民"将在本届电影节上放映。


这是人民文艺的宝贵实践。"1972年出生的郭晓告诉新华社,艺术来自生活,人们需要艺术,但也需要来自现实的艺术,并能与之联系在一起。


影片中的厉华村原型是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上四乡灵头村,这里曾经是市里坝镇著名的贫困村。该村扶贫任务组改变了村民的命运,创建了五香羊肥小米品牌,创建了微信销售模式,将曾经未销售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设立了光伏项目,2016年灵头村将全村脱贫。


1606465930141325.png


2017年春节期间,郭晓第一次来到灵头村,决定把故事放在这里的大银幕上。那些经历了沧桑的人,依然高高在上,满脸笑容,满是老茧,但温暖而有力的双手,对未来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都感动了他。


没有必要设置这样的场景,土黄色的土地、搪瓷碗、简陋的洞穴、砖墙、石墙和石桌都是最好的场景。没有必要选择演员。在精确的扶贫政策下脱贫的农民是最好的演员,他们真正的解读是最有发言权的。


扎根几个月,编写脚本,那一年的5月1日,"一个人不掉"引导"。


从返乡青年张凡的角度,影片讲述了村级扶贫队伍进入力华村后,依靠党员和群众解决土地、家庭矛盾遗留问题的故事;通过准确的扶贫,带领力华村成功脱贫。影片赞扬了扶贫工作队的干部,真正体现了农村贫困地区的自然风貌、社会地理、农民生存模式和情感诉求。


为了让那些连相机都没看过的农民都不怕摄像机,郭晓从不喊"开",总是在与农民聊天的轻松气氛中进入拍摄环境。为了不干扰农民在拍摄过程中的表现,摄制组没有聘请摄影师。


在他们最熟悉的世界里,农民每天都要排队,在规定的场景里,"可以做很多努力。"他们所做的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非常投入,没有人跳。


记住台词对农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出乎意料的是,农民不仅每天都能记住台词,而且还能对台词进行合理的修改,融入当地语言的特点。啜饮格杜"、"拉拉方言"、"不弯曲"、"哄牛"、"胡说八道"等现实生活中的"流",使影片与地面相连,但也不畏酷热。


许多当地农民主动参加了这场戏。一位七十多岁的祖母拄着拐杖来到郭晓跟前。"村里的其他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也给我一个角色吧


从农村干部腐败、懒人饮食混吃、兄弟对立、子女无力支付学费,到贫困干部进村、与农民交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定正确的扶贫政策等。然后,村干部积极配合工作队脱贫致富。单身李和两只狗加入了新成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成为农村快递员。没有钱上大学的儿童工作队联系了爱的企业,改善了村庄的各种混乱,改善了村庄的面貌。走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厉华村,是千家万户脱贫的真实写照。


准确的扶贫让我们村告别了贫苦的生活,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也让我们成为了电影演员。"73岁的灵头村村民张来旺(音译)扮演老支部书的角色,深情地说,我们觉得生活越来越好,未来更加忙碌。


2018年10月,在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首映"一个永不倒下的人";2019年,这部电影被选为2019年国家电影精品项目的专项资助项目;在2020年10月17日第七届全国扶贫日前夕,"永不跌倒"出现在大银幕上。


自从这部电影上映以来,郭晓接到了许多农民朋友的电话。他们感谢剧组制作了一部让农民们感到亲切和感动的电影。"郭晓说:"这是一部由人民创作的电影,表达了他们对人民的感情。"我应该谢谢你。人民的掌声是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场实验,不如说是我们抓住了变革时代的机遇。"郭晓说:"这是创作主题片的最佳时机,电影人应该忠于时代,多讲观察现实、反映人心、用光影促进进步的故事。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潮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